全晉文卷四十六
烏程嚴可均校輯
傅玄(二)
嬰武賦
奇毛曜體。綠采含英。鳳翔鸞踦。(初學記作跱。)孔質翠榮。懸赬分于丹足。婉朱咮之熒熒。發言輒應。若響追聲。(藝文類聚九十一。初學記三十。)
鬥雞賦
玄羽黝而含曜兮。素毛穎而揚精。紅縹廁于微黃兮。翟彩蔚而流清。五色錯而成文兮。質光麗而豐盈。前看如倒。傍視如傾。目象規作。觜似削成。高膺峭峙。雙翅齊平。擢身竦體。怒勢橫生。爪似鍊鋼。目如奔星。揚翅因風。撫翮長鳴。猛志橫逸。勢淩天廷。或 躅踟躕。或蹀躡容與。或爬地俯仰。或撫翼未舉。或狼顧鴟視。或鸞翔鳳舞。或佯背而引敵。或畢命于強禦。于是紛紜翕赫。雷合電擊。爭奮身而相戟兮。意隼鷙而鵰睨。得勢者淩九天。失據者淪九地。徒觀其戰也。則距不虛挂。翮不徒拊。意如飢鷹。勢如逸虎。(藝文類聚九十一。初學記三十。)
全晉文卷四十六 傳玄 一
鷹兔賦
兔謂鷹曰。汝害于物。有(穎當作我。)益于世。華髦被札。彤管以制。(初學記二十一。)
乘輿馬賦(并序)
往日劉備之初降也。太祖賜之駿馬。使自至廄選之。歷名馬以百數。莫可意者。次至下廄。有的顱馬。委棄莫視。瘦悴骨立。劉備取之。眾莫不笑之。馬超破蘇氏塢。塢中有駿馬百餘匹。自超已下。俱爭取肥好者。而將軍龐起 獨取一騧馬。形觀既醜。眾亦笑之。其後劉備奔荊州。馬超戰于渭南。逸足電發。追不可逮。眾乃服焉。(御覽八百九十七。)
目若曜星。符采橫發。高顛縣日。雙壁象月。頭似削成。鬣似植髮。(文選赭白馬賦注作尾如植髮。)延首高驤。擢足軒跱。氣蓋青雲。勢凌萬里。九方不能測其天機。秦公不能究其妙理。(藝文類聚九十三。)
繁姿履發。(文選舞鶴賦注。)
形便飛燕。勢越驚鴻。(文選赭白馬賦注。)
用之軍國。則文武之功顯。(同上。)
文榮其德。武耀其威。(同上。)
紫蓋飄以連翩。(文選顏延之元皇后哀策文注。又沈約安陸王碑文注。)
揮沬成霧。流汗如珠。(初學記二十九。)
馳射馬賦
何逸群之奇駿。生濛汜之遐濱。附南方以定位。表天駟于三辰。儀乾行之剛健。憑坤厚以託身。豈驥德之足慕。晞萬里之清塵。(藝文類聚九十三。)
百馬齊興。六驥孔閑。金銜玉羈。文勒鏤鞍。明珂景朗。華 采鮮。(御覽三百五十八。三百五十九。)
全晉文卷四十六 傳玄 二
佷如革。戾如膠。鞭裁向腹。奮尾跳尻。(御覽三百五十九。)
耳小易使。鼻大勢怒。往來若鷹鷂。超騰如逸虎。(御覽八百九十七。)
良馬賦
奮亹沛艾。虎據麟跱。望雲睇景。乘虛四起。縱鞍則行。攬鞚則止。(御覽三百五十八。)
金羈在首。發以明珂。鏤鞍采 。纖勒含華。(御覽三百五十九。)
鞭不得搖。手不及動。忽然增逝。肉飛骨踴。(同上。)
飾以金羈。申以玉纓。結以輕軒。節以和鈴。(同上。)
走狗賦
蓋輕迅者莫如鷹。猛捷者莫如虎。惟良犬之稟性。兼二俊之勁武。應天人之景暉。順儀象而近處。憑水木之和氣。鍊金精以自輔。統黔喙于秋方。君太素之內寓。諒韓盧其不抗。豈晉 三能 既乃濟盧泉。涉流沙。踰三光。跨大河。希代來貢。作珍皇家。骨相多奇。儀表可嘉。足懸鉤爪。口含素牙。首類驤螭。尾如騰蛇。修頸闊腋。廣前捎後。豐顱促耳。長叉緩口。舒節急筋。豹耳龍形。蹄如結鈴。五魚體成。勢似淩青雲。目若泉中星。轉視流光。朱曜赤精。震茹黃而慴宋鵲兮。越妙古而揚名。于是尋漏跡。躡遺 。形疾騰波。勢如駭龍。邀朝烏之輕機兮。絻毚獸之逸軌。漂星流而景屬兮。逾窈冥而騰起。陵岡越壑。橫山超谷。原無遁兔。林無隱鹿。顧芷隰以嬉游兮。步蘭皋而騁足。然後娛志苑囿。逍遙中路。屬精采以待蹤。逐東郭之狡兔。裔洋洋以衍衍。逞妙觀于永路。既迅捷其無前。又閑暇而有度。樂極情遺。逸足未殫。抑武烈而就羅兮。順指麾而言旋。歸功美于執絏兮。其槃瓠之不虞。感恩養而懷德兮。願致用于後田。聆輶車之鸞鏣兮。逸猲獢而盤桓。(藝文類聚九十四。初學記二十九。)
全晉文卷四十六 傳玄 三
猿猴賦
余酒酣耳熱。懽顏末伸。遂戲猴而縱猿。何璷畋之驚人。戴以赤幘。襪以朱巾。先裝其面。又丹其脣。揚眉蹙額。若愁若瞋。或長眠而抱勒。或嚄咋而 。或顒仰而踟躕。或悲嘯而吟呻。既似老公。又類胡兒。或低眩而擇。颯。或抵掌而胡舞。(藝文類聚九十五。初學記二十九。)
蟬賦
美茲蟬之純潔兮。稟陰陽之微靈。含精粹之貞氣兮。體自然之妙形。潛玄昭于后土兮。雖在穢而逾馨。經青春而未育兮。當隆夏而化生。忽神蛻而靈變兮。奮輕翼之浮征。翳密葉之重陰兮。噪閑樹之肅清。緣長枝而仰觀兮。吸渥露之朝零。泊無為而自得兮。聆商風而和鳴。聲嘒嘒以清和兮。遙自託乎蘭林。嗟群吟以近唱兮。似簫管之餘音。清擊暢于遐邇兮。時感郡之丹心。(初學記三十。)
擬天問
七月七日。牽牛織女。時會天河。(北堂書鈔一百五十五。初學記四。御覽八。)
月中何有。白兔擣藥。(御覽四。)
擬招魂
雕楹文桷結修梁。增臺列榭別有望。設畫屏風文繡班。上紀開闢圖自然。(北堂書鈔一百三十二。)
屏風四合。銘鄧錯班。蘭膏明發。相年所藻。(同上。 案末句有誤。)
賀老人星表
老人星見。煇景光明。聖主壽延。享祚元吉。自天之祐。莫不抃舞。(藝文類聚一。)
老人星見。體色光明。嘉占元吉。弘無量之祐。隆克昌之祚。普天同慶。幸土會歡。(同上。)
掌諫職上疏
臣聞先王之臨天下也。明其大教。長其義節。道化隆于上。清議行于下。上下相奉。人懷義心。亡秦蕩滅先王之制。以法術相御。而義心亡矣。近者魏武好法術。而天下貴刑名。魏文慕通遠。(文選干寶總論作通遠。)而天下賤守節。其後綱維不攝。而虛無放誕之論盈于朝野。使天下無復清議。而亡秦之病復發于今。陛下聖德。龍興受禪。弘堯舜之化。開正直之路。體夏禹之至儉。綜殷周之典文。臣詠歎而已。將又奚言。惟未舉清遠有禮之臣以敦風節。未退虛鄙以懲不恪。臣是以猶敢有言。(晉書傅玄傳。通典十四。泰始初。又議攷課散騎常侍傅玄皇甫陶。以為政教穨敞。風俗不淳。上疏云云。又見御覽六百二十三。)
全晉文卷四十六 傳玄 四
上疏陳要務
臣聞舜舉五臣。無為而化。用人得其要也。天下群司猥多。不可不審得其人也。不得其人一日。則損不貲。況積日乎。典謨曰。無曠庶官。言職之不可久廢也。諸有疾病。滿百日不差。宜令去職。優其禮秩。而寵存之既差而後更用。臣不廢職于朝。國無曠官之累。此王政之急也。臣聞先王分士農工商。以經國制事。各一其業。而殊其務。自士已上子弟。為之立太學以教之。選明師以訓之。各隨其才。優劣而授用之。農以豐其食。工以足其器。商賈以通其貨。故雖天下之大。兆庶之眾。無有一人遊手在其閒。分數之法。周備如此。漢魏不定其分。百官子弟。不修經蓺。而務交遊。未知蒞事。而坐享天祿。農工之業多廢。或逐淫利。而離其事。徒繫名于太學。然不聞先王之風。今聖明之政資始。而漢魏之失未改。散官眾而學校未設。游手多而[而字當在通計上]親農者少。工器不盡其宜。臣以為宜亟定其制。通計而天下若干人為士。足以副在官之吏。若干人為農。三年足有一年之儲。若干人為工。足其器用。若干人為商賈。足以通貨而已。尊儒尚學。貴農賤商。此皆事業之要務也。前皇甫陶上事。欲令賜拜散官。皆課使親耕。天下享足食之利。禹稷躬稼。祚隆後世。是以明堂月令。著帝籍之制。伊尹古之名臣。耕于有莘。晏嬰齊之大夫。避莊公之難。亦耕于海濱。昔者聖帝明王。賢佐俊士。皆當[當當作嘗]從事于耕農矣。王人賜官冗散無事者。不督使學。則當使耕。無緣放之使坐食百姓也。今文武
全晉文卷四十六 傳玄 五
之官既眾。而拜賜不在職者又多。加以服役為兵。不得耕稼。當農者之半。南面食祿者。參倍于前。使冗散之官為農。而收其租稅。家得其實。而天下之穀。可以無乏矣。夫家足食。為子則孝。為父則慈。為兄則友。為弟則悌。天下足食。則仁義之教。可不令而行也。夫為政之要。計民而置官。分民而授事。士農工商之分。不可斯須而廢也。若未能精其防制。計天下文武之官。足為副貳者使學。其餘皆歸之于農。若百工商賈有長者。亦皆歸之于農。務農若此。何有不贍乎。虞書曰。三載考績。三考黜陟幽明。是為九年之後。乃有遷敘也。故居官久。則念立慎終之化。居不見久。則競為一切之政。六年之限。日月淺近。不周黜陟。陶之所上。義合古制。惟陛下裁之。夫儒學者。王教之首也。尊其道。貴其業。重其選。猶恐化之不崇。忽而不以為急。臣懼日有陵遲而不覺也。仲尼有言。人能弘道。非道弘人。然則尊其道者。非惟尊其書而已。尊其人之謂也。貴其業者。不妄教非其人也。重其選者。不妄用非其人也。若此而學校之綱舉矣。前春樂平太守曹志。上欲為博士置卒史。此尊儒之一隅也。主者奏寑之。今志典千里。臣等並受殊寵。雖言辭不足以自申。意在有益。主者請寑。多不施用。臣恐草萊之士。雖懷一善。莫敢獻之矣。(晉書傅玄傳。又群書治要三十引晉書。又通典十四。又十九。)
水旱上便宜五事疏
臣聞聖帝明王。受命天時。未必無災。是以堯有九年之水。湯有七年之旱。惟能濟之以人事耳。故洪水滔天。而免沈溺。野無生草。而不困匱。伏惟陛下聖德欽明。時小水旱。人未大飢。下祗畏之詔。求極意之言。同禹湯之罪已。侔周文之夕惕。臣伏懽喜。上便宜五事。其一曰。耕夫務多種。而耕暵不熟。徒喪功力而無收。又舊兵持官牛者。官得六分。士得四分。自持私牛者。與官中分。施行來久。眾心安之。今一朝減持官牛者。官得八分。士得二分。持私牛及無牛者。官得七分。士得三分。人失其所。必不懽樂。臣愚以為宜佃兵持官牛者與四分。持私牛與官中分。則天下兵作。懽然悅樂。愛惜成穀。無有損棄之憂。
全晉文卷四十六 傳玄 六
其二曰。以二千石雖奉務農之詔。猶不勤心以盡地利。昔漢氏以墾田不實。徵殺二千石以十數。臣愚以為宜申漢氏舊典。以警戒天下。郡縣皆以死刑督之。
其三曰。以魏初未留意于水事。先帝統百揆。分河堤為四部。井水[井水之水當作本。]凡五謁者。以水功至大。與農事並興。非一人所周故也。今竭者一人之力。行天下諸水。無時得偏。伏見河堤。謁者車誼。不知水勢轉為他職。更選知水者代之。可分為五部使。各精其方宜。
其四曰。古以步百為畝。今以二百四十步為一畝。所覺過倍。近魏初課田。不務多其頃畝。但務修其功力。故白田收至十餘斛。水田收數十斛。自頃以來。日增田頃畝之課。而田兵益甚。功不能修理。至畝數斛已還。或不足以償種。非與曩時異天地。橫遇災害也。其病正在于務多頃畝。而功不脩耳。竊見河堤謁者石恢。甚精練水事及田事。知其利害。乞中書召恢。委曲問其得失。必有所補益。
其五曰。臣以為胡夷獸心。不與華同。鮮卑最甚。本鄧艾苟欲取一時之利。不慮後患。使鮮卑數萬。散居人閒。此必為害之勢也。秦州刺史胡烈。素有恩信于西方。今烈往。諸胡雖已無惡。必且消弭。然獸心難保。不必其可久安也。若後有動釁。烈計能制之。惟恐胡虜適困于討擊。便能東入安定。西赴武威。外名為降。可動復動。此二郡非烈所制。則惡胡東西有窟穴浮游之地。故復為患。無以禁之也。宜更置一郡于高平川。因安定西州都尉募樂徙民。重其復除以充之。以通北道。漸以實邊。詳議此二郡及新置郡。皆使并屬秦州。令烈得專御邊之宜。(晉書傅玄傳。)
全晉文卷四十六 傳玄 七
正朔服色議(太始元年)
帝王受命。應厤禪代。則不改正朔。遭變征伐則改之。舜正月上日受終于文祖。無改正之文。唐虞正朔皆同。明矣。至殷周革命乃改。魏受漢禪。亦已不改。至于服色。皆從其本。唯節幡用黃。大晉以金德王天下。順五行三統之序矣。(通典五十五。)
五祀議
禮大記云。室中央中霤。謂四霤之中也。祭于漏井。蓋失之矣。七祀之文。皆云祀行而無井。祭 而不祭井。于事則闕。夫設祀者。非但報功而已。亦神道設教。使民慎之幽明也。臣以為帝之都城。宜祭一門。正宮一門。正室一戶。井 中霤。亦各擇其一。正者祭之。(御覽五百二十九。)
客難
振筆若天文。運思若回雲。(□□□□□□)
七謨(并序)
昔枚乘作七發。而屬文之士若傅毅、劉廣世、崔駰、李尤、桓麟、崔琦、劉梁、桓彬之徒。承其流而作之者。紛焉七激、七興、七依、七款、七說、七蠲、七舉、七設之篇。于是通儒大才馬季長張平子亦引其源而廣之。馬作七厲。張造七辨。或以恢大道而導幽滯。或以黜瑰奓而託諷詠。揚輝播烈。垂于後世者。凡十有餘篇。自大魏英賢迭作。有陳王七啟。王氏七釋。揚氏七訓。劉氏七華。從父侍中七誨。並陵前而邈後。揚清風于儒林。亦數篇焉。世之賢明。多稱七激工。餘以為未盡善也。七辨似也。非張氏至思。比之七激。未為劣也。七釋僉曰妙哉。吾無閒矣。若七依之卓轢一致。七辨之纏綿精巧。七啟之奔逸壯麗。七釋之精密閑理。亦近代之所希也。(藝文類聚五十七。御覽五百九十。)
辯論鋒起。披虎摩龍。(御覽四百六十四。)
偑崑山之美玉。珥南海之明璫。(北堂書鈔一百三十五。御覽七百十八。)
公子曰。三禾九變。五味八珍。玄水朱火。蕙藉桂薪。烹以九九之鼎。調以伊摯之倫。(北堂書鈔一百四十二。)
全晉文卷四十六 傳玄 八
輕椒丹橘。素薑紫蘭。(書鈔一百四十二。)
和宮適甜。撫角調酸。(書鈔一百四十二。)
包珠 之麜鱉。臛東海之游黿。(書鈔一百四十二。又一百四十四。一百四十五。)
爚鳳皇之胎。膾(初學記作掾。)飛龍之肝。五黃千品。桂蠹熊蹯。升 撥馥。不可勝原。(書鈔一百四十二。初學記二十六。)
彫胡之飯。糅以游梁。香粳九折。穱 若霜。(書鈔一百四十四。)
膏液荑柔。合潤流芳。(書鈔一百四十四。)
乃有三牲之和羹。蕤賓之時 。忽游水而長引。進飛羽之薄衍。細如蜀 之緒。靡如魯縞之線。(書鈔一百四十四引三條。)
膾錦膚。臠斑胎。飛刀浮切。誼分縷解。流采成文。燁若紅綺。動從風聚。散如霧委。(書鈔一百四十四引兩條。)
于是乃有蒼梧之九醞。中山之醇清。□□浮蟻。雲沸淵亭。□□□□逸味橫生。(書鈔一百四十八引兩條。)
潚藪無不杖之歎。(書鈔十一。)
連珠(序)
所謂連珠者。興于漢章帝之世。班固、賈逵、傅毅三子受詔作之。而蔡邕張華之徒又廣焉。其文體。辭麗而言約。不指說事情。必假喻以達其旨。而賢者微悟。合于古詩勸興之義。欲使歷歷如貫珠。易觀而可悅。故謂之連珠也。班固喻美辭壯。文章弘麗。最得其體。蔡邕似論。言質而辭碎。然其旨篤矣。賈逵儒而不豔。傅毅文而不典。(藝文類聚五十七。初學記二十一。御覽五百九十。)
擬四愁詩(序)
張平子作四愁詩。體小而俗。七言類也。聊擬而作之。名曰擬四愁詩。
全晉文卷四十六 傳玄 九
魏德頌
朱旗翳天。玄甲炤路。
戎車萬駟。逸驥千群。
古今畫贊
孫武
孫武論兵。實妙于神。奇正迭用。變化無形。(北堂書鈔一百十三。)
信陵君
信陵先□。虎視龍驤。謀嬴奮駭。雷動北 。(北堂書鈔一百十五。)
漢高祖
赫赫漢祖。受命龍興。五星協象。神母告徵。討秦滅項。(北堂書鈔十三作并項滅嬴。)如日之升。超從側陋。光據萬乘。(藝文類聚十二。)
漢明帝
肅矣孝明。仗法任刑。勤綜萬機。察下以情。未弘道治。用致太平。專信俗儒。非禮之經。(藝文類聚十二。)
楊阜(序)
君構潛謀以龍變。應事機而虎發。山西二水獲安者。則君之勳也。(北堂書鈔一百十五。)
太常趙咨(序)
天下信之如日月。仰之如雲雨。仁風翔于路衢。禮讓行乎士女。時亮天工。四門順軌。(北堂書鈔三十九。又五十三。)
班婕妤
斌斌婕妤。履正修文。進辭同輦。以禮匡君。納侍顯德。讜對解紛。退身避害。志邈浮雲。(藝文類聚十五。)
明德馬皇后
明德馬后。執貞履素。光崇六行。動遵禮度。作后作母。帝諮厥謀。國賴內訓。家應顯祚。(藝文類聚十五。)
全晉文卷四十六 傳玄 十
太子少傅箴
夫金水無常。方圓應形。亦有隱括。習以性成。故近墨者黑。聲和則響清。形正則影直。正人在側。德義盈堂。鮑肆先入。蘭蕙不芳。傅臣司訓。敢告君王。(初學記十八。御覽二百四十四。)
吏部尚書箴
明明王範。制為九服。君執常道。臣有定職。各有攸司。乂用不慝。貴無常尊。賤不恆卑。不明厥德。國用顛危。昔舜舉禹咎繇。而雋乂在官。夔龍出入朕命。湯舉阿衡。而不仁流屏。周仲山甫。亦允納言。且表正而象平。日夕而景側。處喉舌者。患銓衡之無常。不患于不明。故曰無謂隱微。廢公任私。無好自專。違眾取怨。是以古之君子。無親無疏。縱心大倫。修已以道。弘道以身。易貴好爵。書慎官人。官不可妄授。職不可闇受。能者養之致福。不能者弊之招咎。衡臣司書。敢告左右。(藝文類聚四十八。初學記十一。)
華嶽銘(序)
易稱法象。莫大乎天地。天以高明崇顯。而嶽配焉。地以廣厚為基。而嶽體焉。若夫太華之為鎮也。五嶽列位。而存其首。三條分方。而處其中。故能參兩儀以比德。協和氣之絪縕。濟雲行而雨施。興雷風以動物。是以古先歷代。聖帝明王。莫不燔柴加牲。尊而祀焉。于虞書則西巡狩。至于西嶽。而親祭焉。于禮則大司馬掌其分域。而大宗伯典其禮祀也。(藝文類聚七。初學記五。)
劍銘(并序)
道德不修。雖有千金之劍。何所用之。先王觀變而服劍。所以立武象也。太上有象而已。其次則親用之。銘曰。
光文耀武。以衛乃國。
筆銘
韡韡彤管。冉冉輕翰。正色玄墨。銘心寫言。(初學記二十一。)
全晉文卷四十六 傳玄 十一
水龜銘
鑄茲靈龜。體象自然。含出原水。有似清泉。潤彼玄墨。染此弱翰。申情寫意。經緯群言。(御覽六百六。)
鏡銘
人徒覽于鏡。止于見形。鑒人可以見情。(北堂書鈔一百三十六。)
杖銘
杖正杖貞。身正心安。不安則傾。不貞則危。傾危之變。厥身以隨。(書鈔一百三十三。)
澡盤銘
與其澡于水。寍澡于德。水之清。猶可穢也。德之修。不可廢也。(書鈔一百三十五。御覽七百十二。)
席銘
席左端
閑居勿極其歡。(書鈔一百三十三。初學記二十五。)
席右端
寢處毌忘其患。(書鈔一百三十三。初學記二十五。)
席左後
居其安。無忘其危。(初學記二十五。)
席右後
惑生于邪色。禍成于多言。(初學記二十五。)
燈銘
晃晃華燈。含滋炳靈。素膏流液。玄炷亭亭。丹水揚輝。飛景蘭亭。(初學記二十五。)
燭銘
煌煌丹燭。焰焰飛光。取到[到當作則]龍景。擬象扶桑。照彼玄夜。炳若朝陽。焚刑監世。無隱不彰。(御覽八百七十。 案。張溥本作傅咸誤。)
全晉文卷四十六 傳玄 十二
印銘
往昔先王。配天垂則。乃設印章。作信萬國。取象晷度。是銘是刻。文明慎密。直方其德。本立道生。歸乎玄默。太上結繩。下無荒慝。(初學記二十六。御覽六百八十三。)
冠銘
居高無忘危。在上無忘敬。懼則安。敬則正。(初學記二十六。御覽六百八十四。)
衣銘
衣以飾外。德以修內。內修外飾。禮有制也。
裳銘
上衣下裳。天地則也。服從其儀。君子德也。(御覽六百九十六。)
履銘
戒之哉。念履正。無履邪。正者吉之路。邪者凶之徵。(初學記二十六。御覽六百九十七。)
被銘
被雖溫。無忘人之寒。無厚于已。無薄于人。(書鈔一百三十四。御覽七百七。)
棟銘
國有維輔。屋有棟梁。室之傾。尚可柱也。心之傾。不可輔也。(御覽百八十七。)
龍銘
麗哉神龍。誕應陽精。潛景九淵。飛曜天庭。屈伸從時。變化無形。偃伏汙泥。上淩太清。(藝文類聚九十六。)
靈蛇銘
嘉茲靈蛇。斷而能續。飛不須翼。行不假足。上騰雷霧。下遊山嶽。進此明珠。預身龍族。(藝文類聚九十六。御覽九百三十四。)
口誡
勿謂何有。積怨致咎。勿曰不傳。伏流成川。蟻孔潰河。溜穴傾山。(藝文類聚十七。 案。傅子擬金人銘作口銘有末二語。疑口誡即口銘。未敢定之。)
全晉文卷四十六 傳玄 十三 十四
江夏任君墓銘
君諱倏。承洪苗之高冑。稟岐嶷之上姿。質美珪璋。志邈雲霄。景行足以作儀範。柱石足以慮安危。弱冠而英名播。乎遐邇。拜江夏太守。內平五教。外運六奇。邦國乂安。飄塵不作。銘曰。
峨峨任君。應和秀生。如山之峙。如海之淳。才行闡茂。文武是經。群后利德。泊然弗營。宜享景福。光輔上京。如何夙逝。不延百齡。(藝文類聚十五。)
太尉楊彪銘
蒞于少府。考定百工。(北堂書鈔五十四。)
太僕 閑王御。(同上。)
允正九儀。(同上鴻臚。)
永寍太僕龐侯誄
蒸蒸孝敬。行著閨庭。如蘭之芳。如金之貞。在亂不回。處暗斯明。仁象春日。威配秋霜。慈恩雨施。惠化風揚。嘉善獻親。疾惡若讎。品定人倫。清濁異流。將繼四祖。世據削定。天假其年。主優其祿。等勳伊呂。比壽東嶽。(藝文類聚四十九。)
祝祖文
祖君自東。百靈齊行。翠蓋翩翩。象輿琱箱。王于進駕。驂服調良。(北堂書鈔一百五十五。)
全晉文卷四十六終